读《货币的非国家化》
Reading
2021-12-29 4880字

最近朋友推荐了一本哈耶克的《货币的非国家化》,客观的说,这种大经济学家写的书,通篇都是研究结论和解决方案,看后并不能非常透彻的理解所有观点,但是其中的一些观点还是令我非常受益的,极大的加深了我对经济学一些基本原理的理解,本文主要记录我在读书时一些关键观点的记录,记下来供以后再次翻阅学习。

笔记摘抄

货币的发行也遵循以下原则:就得到好结果而言,自利是比仁慈更好的动机。

假如政府控制货币是不可避免的,金本位制好于任何其他制度;同时,哈耶克也相信,即时黄金也不如竞争性货币那么可靠,后者的价值会被基本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因为竞争性货币的发行者有强烈的限制其发行数量的动机,否则就会丢掉生意。

新观念总是会被那些不得不面对日常生活与现实的、头脑僵化的人嘲笑为 “空想家想出来的概念”。从事实务的人过于接近“日复一日的问题”,他们通常只能看到难题和障碍本身,而看不到错误或失灵的根本原因,这就好像伐木工永远看不到整片森林一样。有的时候,甚至更为根本性的变化也不得不通过激进的改革进行,而不是对某个已经失效的方法或政策进行零零碎碎的修改。然而,变革时间拖得过长,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混乱。一个陷进泥沼的人不可能迈着小步走出来,他唯一的希望是跨出一大步。

在货币领域中,我并不想禁止政府做任何事情,只要政府不阻止他人,做自己可以做的更好的事情就可以了。

经济学家的任务应该是像我不厌其烦地重复过的那样,使从今天的政治角度看来不可行的政策具有政治上的可能性。定此时此刻应该做什么,这是政治家而不是经济学家的任务。

竞争性货币处于什么年代并不重要,因为它们所证明的原则是永恒的:激励影响行为。

政府作为其强占发行货币转有权的借口,这样的好处当然不能抵消这种制度带来的种种弊端。这种制度具有一切垄断行为的弊端:即使你对它们的产品不满意也必须使用这些产品,最重要的是,这种制度禁止人们探索满足自身某种需求的更好方法,而垄断者不会进行这种激励。

如果一种货币的发行量被一个机构刻意的控制着,而这个机构的自私自利驱使它满足其使用者的愿望,那么它就是一种最佳货币。如果一种货币被操纵来满足特定集团的利益需要,那么这种货币极有可能成为最恶劣的货币。

近代以来,政府之所以能够不断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能够通过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而借口经常是它将因此而创造就业机会。

实际发行货币的数量才使决定货币价值的真正要素。

如果发钞机构不能满足人们的预期(而政府机构也肯定会滥用机会来操纵原材料价格水平),那么该机构有可能迅速丢掉其整个发钞业务,这种恐惧将能提供比任何政府垄断所能提供的保险机制更强大。

私人货币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对它的信任。

不同名称的货币单位,其彼此间的相对价值可能会不断变动。我们必须强调价值不断波动这一事实,因为这并非我们区别各种交换媒介的唯一办法。即使使用同样一套单位(比如元、法郎),其被人乐于接受的程度(或流动性,即时其有成为货币的特质)或被不同群体的人们乐意接受的程度也大相迳庭。这就是说,不同种类的货币之间的区别可能不止一个维度。

尽管分门别类有重要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清晰地、毫不含糊地将这些东西分成两个或更多截然不同的类别。所有这些区分都有重要意义,但在我们常见的为了追求虚假的精确性而把这样的分类视为可量化的指标时,这种区分却可能具有误导性。在经济学中,为了使某一研究题目更易用数学处理而引入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的严格区分,并不能使其研究更科学,而只能使其更不合乎科学。

发钞银行可以运用两种方法来改变其所发通货的总量:一是以其他通货(或证劵及其他商品)为工具出售或回购其所发通货;二是收缩或扩展其放贷活动。为了保留对其已发通货的控制权,总体来说,它将不得不将其信贷仅限于短期合约。这样,只要减少或暂时中止新的信贷活动,仅贷款人陆续偿还以前发放的贷款,就会使其发钞总量迅速减少。

影响人们从若干种货币中作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四种用途;第一种,用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第二种,持有作为满足未来之需的储备;第三种,用于合同规定的延迟支付;第四种,作为会计单位(尤其是在记账时)。

事实上,直接以保持原材料价格稳定为目标而调控货币的发行量,对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的效果极有可能比直接以后者为目标调控货币量的效果好。经验已经证明,在货币的发行量变化与消费品价格水平的波动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滞后期。事实上,这可能意味着,如果货币发行量的调整被迫推迟,直到发行量的过剩或短缺在消费品价格波动中表现出来时才进行调整,就不可能避免地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价格波动。另外,就原材料来说,由于这种滞后时间要短得多,因此那些提前发出的预警应该能使人们更及时地采取预防性措施。

在多元通货体系中,并没有货币需求总量之类的玩意儿。对于不同的通货会有不同的需求量,但由于这些不同的通货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所以这些不同的需求量不能加总为一个总量。我们相信,市场对趋于贬值的通货可能只有很小的需求量(但供应量很大),而对于保持稳定的通货的需求量与供应量则会相等,至于趋于升值的通货,则需求量很大(但供应量较小)。尽管只要存在货币的自由市场,人们就会时刻准备卖出(以某个价格)手中的货币而买进其他货币,但他们却不会准备永远持有一种货币(可买进的替代性货币的特征将影响对某一具体货币的需求量)。因为,不存在一个可以被认为对货币价值有决定性影响的单个货币数量。

货币主义理论在所有情形下都会面临的主要缺陷是,它突出强调的是货币数量变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因而使人们过分地关注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对债权-债务关系的有害影响,却忽略了向流通中注入和撤出货币的数量对相对价格结构所产生的更重要的、危害更大的影响,因为后者会扭曲资源配置,尤其是导致投资向错误的方向配置。

通货膨胀并非会在同一时间影响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只能使不同商品的价格陆续上涨,因为通货膨胀会改变各种商品价格间的关系(尽管关于平均价格变动的统计数据能掩盖这种相对价格结构的变动)。通货膨胀对相对收入的影响只是价格结构发生紊乱的一种后果而已(尽管在那些肤浅的观察家看来,这是一种最触目惊心的后果)。从长远看,通货膨胀对经济正常运转构成的更严重的且最终可能导致自由市场体系无法正常运转的危害在于,价格结构被扰乱,从而引导资源投向错误方向,驱使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投资)投入某些项目—只有在通货膨胀继续加速的条件下,这些项目才有利可图。正式这种效应导致严重的失业浪潮。

通货膨胀不是治疗事业的药方,而是其重要根源之一。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确实会导致失业的暂时减少,但其代价是以后会出现更多失业。正是这一点使通货膨胀在政治上有无可抵挡的诱惑力,因此通货膨胀格外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

根本不存在“成本推升”通货膨胀之类的事情。不管是工资提高,还是石油价格上涨,或者是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都不可能推动所有商品价格上涨,除非政府发给这些购买者更多的钱用于购买这些东西。所谓的成本推升的通货膨胀不过是货币量增加的结果而已,政府觉得不得不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以阻止工资上涨(或其他成本)导致的失业,失业本应该发生在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之前,但它却被政府将会增加货币发行量的预期掩盖。政府打算以此增加对工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从而使所有工人都找到就业机会。若政府不增加货币量,工人群体工资的提高就不会导致普遍价格水平上涨,而只会导致销售量的下降,从而导致失业。

如果工会之类的其他垄断性组织成功地大幅提高了某种重要原材料的价格或某一群工人的工资,货币标价的我价格水平的稳定,只有通过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才能获得。人们如果不得不花费更多的钱购买其所消费的汽油、书籍和报纸,就必须减少对其他东西的消费。

所有的通货膨胀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恰恰是因为,有很多人(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某种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无害的,甚至是有益的。所有人工操作的通货膨胀都具有自我加速的机制。货币政策面临着一个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了维持温和通货膨胀所创造的经济活跃程度,货币当局不得不加速通胀率,且增加幅度不得不一次比一次更大,以使通胀率能压过人们的预期。若货币政策不能做到这一点,要么停止加速,要不完全放弃通胀政策,经济将处于一个比此过程启动之前更糟糕的境地。通货膨胀会使正常的失误判断不断累加,而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失误是会被迅速而及时地清除的,现在却不得不集聚在一起同时清算。除此之外,通胀政策也导致生产投向错误的方向,把劳动力和其他资源引向只靠货币量增加,即只有不断追加投资才能维持下去的生产活动中。

货币政策与其说是经济萧条的救星,不如说是萧条的根源,因为货币管理当局很容易屈服于廉价货币的“叫嚣”,从而将生产引致错误的方向,使后来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相反,货币政策不太可能协助经济摆脱在某一方向上过量投资的后果。市场经济过去的不稳定恰恰是不让市场机制最重要的管理者–货币–由市场过程进行调整的恶果。

为人们提供一种交换媒介,提供一种在购买某等价物并将其支付给其他人前自己也乐意持有的交换媒介是一种有益的服务,这就跟生产任何其他物品一样。若对现金的需求增加,则应增加该货币的发行数量以保持现金平衡,它也就不会扰乱其他商品或服务的供需比例关系。但是,通过增发货币,使有些人可买到超出其正常收入的东西(这本来是他人应得到的),这确实属于盗窃之类的犯罪行为。然而,当这种犯罪活动是垄断的货币发行者,尤其是政府犯下时,却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容忍、非常赚钱的犯罪活动,因为其后果未被人们搞明白,也不受任何惩罚。但对于必须与其他通过或竞争的某一通货发行者来说,这是一种自杀行为,因为这将摧毁其所能提供的服务,而人们正是因为这些服务才愿意持有其通货的。

必然会稀缺的不是流动性,而是购买力,即换取用于消费或进一步生产的物品的能力,购买力之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所能购买的东西的数量是既定的。假如人们需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仅仅是为了持有而不是为了花销,那么这类资产在被制造出来之时就不会使其贬值。但如果人们需要更多流动性资产是为了用他们购买其他物品,那么增加发行量的信用价值将在人们手指间悄然流逝。

政府未来可能会发现其将面临国际性压力,迫使其实现有害于本国国民而有益于他国的货币政策,政府只有放弃其控制货币发行的权力和责任,才能摆脱这种压力。我们现在已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已成功将本国通胀率降到5%以下的国家将会被另一些国家拖死,那些国家仍高昂地以每年15%的速度制造通货膨胀,并借以“通货再膨胀”的办法摆脱困境。

任何借助通货膨胀获得的充分就业都是内在的、不稳定的。企图依靠货币政策在短期内实现就业最大化,这在本质上是亡命之徒的政策,因而只能换取端站的喘息之机,对齐有百害而无一利。

政客们信奉修正了的凯恩斯定理: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要下台的,因此他们才不管治愈事业的短期成功是否必将导致未来更多的事业。因为因此而受指责的不会是制造了这些失业的政客,而是后来那些试图停止这种失业的政治家。民主制设置的最危险的陷进莫过于此。因为在民主制中,政府被迫按照人民认为是正确的信念采取行动。因此,我们获得稳定货币的唯一希望确实在于,现在就要找到保护货币免受证词侵扰的办法。

最后

对以上观点感兴趣的同学建议买一本书,系统性的学习哈耶克的思想和论证过程,哈耶克在论证过程的思考就像本书的封面的那一句话可以形容:

只有真正对人、社会、经济、自由有深刻认知,才会有此洞见

哈耶克核心的观点 “剥夺政府的发币权,基于企业自私自利的驱动下,通过多种货币竞争来避免长期的通货膨胀” 对于现实世界来说还是太超前了。有时候就跟开源社区一样,当开源运动最初提出 “软件最核心的代码要彻底开放” 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支持,但是随着人自己知识和认知的提升,开源软件已经是IT界普遍接受的事实和潮流。

我相信随着新一代人认知提升,当社会大多数人接受哈耶克的观点后,哈耶克的竞争性货币理念才能在整个社会中从上到下的实现,一旦货币长期保持稳定后,将会产生出新的社会秩序和经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