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硬战》
Reading
2022-03-09 3878字

《硬战》这本书不错,虽然书很薄,但是内容有很多干货,下面是我阅读这本书的一些笔记。

在创业的路上,另辟蹊径,做价值割据,而不是和巨头竞争,这一点需要被创业者谨记。

企业不要刻意超越时代,领先对手和行业半步就好了。

智能硬件的底层思维来自产品设计、用户行为和用户模型三个方面:

  1. 整体式设计:硬件产品是典型的整体式设计思维,有别于互联网思维的产品,不能小步快跑,不能单点极致
  2. 用户决策思维:硬件产品没有普遍意义上的体验好。用户选择永远是最合适的产品,不是最好的产品。这意味着产品设计要关注用户决策,而不是一味追求体验好
  3. 价值本位模型:硬件创新产品的用户是以产品价值为标尺划分界定的。互联网领域的流量圈养思维不适用,产品设计要仅仅围绕核心价值展开

智能硬件的好产品需要有合适的形态、贯穿的价值和合理的价位。

态势就是竞争产品阵营当下的格局和未来的势头:

  1. 对抗态势:最常见的就是双巨头争霸,比如智能音响,谷歌对阵亚马逊,这个时候对抗必须是产品全要素、全阵列的对抗,彼此都在抢夺主流的最大市场。在双巨头的对抗中,老三老四会不断出局
  2. 割据态势:对于情景和用户繁多的品类,会出现品牌林立的情况。典型的就是耳机。细分人群、细分场景,可以出现很多差异化的小品牌,比如电竟耳机、运动耳机、儿童耳机
  3. 创新态势:只有率先进入新领域,才能成为领先的扩疆者。放眼全球,具备这种创新精神的公司屈指可数。这类创新产品,也能逐渐培养起用户的信仰和品牌忠诚。创新的产品不追求性价比,往往是打破对抗态势的尖锐利器
  4. 延伸态势:延伸态势适用于科技巨头,是所有态势中,最危险的。从强生态中延伸出辅助设备,从高频设备中延伸出低频设备,这些背后的冲击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典型的案例是苹果推AirPods, 一夜之间改变了美国无线耳机的市场格局

商战背后有三种驱动方式:

  1. 价值驱动:依靠产品本身的价值演进,设计功能,扩宽场景;价值驱动的本质是价值的先进性
  2. 认知驱动:依靠产品在用户心中建立认知,针对差异需求,展开营销;认知驱动的本质是价值的差异性
  3. 购买驱动:从产品销售的价格、渠道、促销,展开商业化运作;购买驱动的本质是价值的经济性

企业哲学和三驱动之间有潜在关系:

  1. 大疆产品追求先进性,企业文化是积极尽志,求真品诚。风格激进,敢为天下先。创始人有鲜明的法家风格。
  2. Oppo产品追求差异性,企业文化是本分,敢为天下后,后中争先。创始人和兄弟品牌,都是鲜明的道家风格,平常心,不议同行,文中求胜,把事作对。
  3. 小米产品追求经济性,企业特点是效率,唯块不破,不追求利润。虽然是硬件企业,背后却有互联网模式的伟大愿景

硬件产品重决策,方向错了,一个小的改动,都会牵扯成本、硬件选型。推倒重来就是大半年,哪来什么走一步看一步?哪来什么小步快跑,敏捷迭代?

软件和硬件两种思维的差异:

  1. 功能:软件产品强调的是满足需求,硬件产品强调的是达到预期
  2. 设计:软件产品的设计,强调用户体验。硬件产品的设计,强调整体体验
  3. 价格: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但在硬件领域,免费不可行,每卖一台产品,就是实体产品
  4. 开发机制:软件产品快节奏,敏捷开发,小步快跑。硬件产品重决策,更新迭代需要以年为周期

在硬件领域,之所以不谈功能实现,要谈论用户预期,是因为预期本身,不仅包含了功能实现,还包含实现程度,用户不仅关心有没有功能,还关心功能的程度怎么样。在互联网领域,大家很少提及预期,因为产品是免费的,只要有,就是好的。一旦顾客逃了腰包,产品本身就承载着用户的预期。

所有硬件产品的满意,本质都是预期的满意。

软件产品的开发设计,背后的主要成本是开发时间;所以在任何一个单点,把体验做到极致,对用户都是有益无害的。软件产品强调极致,本质上是一种折磨自己、服务用户的过程。但在硬件角度,片面强调某一个功能的极致是有问题的。软硬件一体化的产品,更应该从宏观体验的角度,追求整体体验,而不是去苛求极致。

产品定价不是产品完成之后确定的,而是产品设计之初就确定好的,产品的定价,是在描绘用户画像和产品需求时,同时确定下来的,一般来说,产品的定价有几种:

  1. 基于成本的定价:以产品制造成本为基准,考虑固定成本和利润率,计算出对外售价。这是大多数产品的定价策略。
  2. 基于竞争的定价:在同等品质下,以更低的售价向竞争对手发起攻击。亚马逊、谷歌的音箱战争,国内的阿里、小米、百度的音箱竞争都是竞争性定价。
  3. 基于创新的定价:对于前沿创新的产品,往往没有竞争者,这个时候的定价,已经没有了竞争参照,可以在目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范围内,选取一个高利润的价位点。大疆旗舰创新产品,最初的售价大多是此般“任性“。

无论哪一种定价策略,最激进的价格底线都是不赚钱,而不是亏钱。在硬件领域,靠补贴快速抢占和垄断市场是非常困难的,首先,硬件产品的渗透,是渐进式的,不会出现爆发式指数增长,花钱和不花钱是一个决策的鸿沟。购买需要重决策,绝不是点一个下载按钮这么简单。其次,促销永远都是短期的。硬件最后赢得用户的永远都是好产品和好体验。

硬件消费者购买的五个步骤,分别是:

  1. 需求认知:任何购买,都来自于最开始的那一次起心动念。这个念头来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偏差。比如你看到别人开了更好的车,自己也想买,这是被刺激了更高的理想;或者是自己的台灯坏了,你要买一盏新的台灯,这是对现实不满。任何科技产品的购买,都来自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偏差。这一点和互联网产品的流量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没有欲望、没有不满,也就不存在购买。
  2. 收集信息:消费者会通过个人、商业和过往经验这三类途径,去了解一款产品的各项信息。比如消费者会通过朋友、电商网站、线下专卖店等方式,去了解新款手机。
  3. 评估产品:消费者会根据收集来的信息对产品进行评估。比如消费者看准了小米、Oppo和华为三款手机,在他心中,会对这三款手机进行一个评估。
  4. 购买决策:在产品评估之后,消费者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购买决策。比如消费者评估华为手机拍照最好,但是他最看重性价比,于是最终选择了小米。
  5. 购后评价:消费者购买之后,才使体验使用产品。他有可能会向周边朋友推荐它或者在往上吐槽它。

价值决策有三种方式:

  1. 短板决策:对产品的某些性能有底线要求,不满足就不考虑,全满足才考虑
  2. 长板决策:各项性能都能满足要求,产品最大的优势决定产品的选择
  3. 权衡决策:对各项性能进行筹算权衡比较

和价值决策相对的,是认知决策。这个主要在成熟品类中比较常见,一旦行业走向成熟化、品牌化,驱动消费者购买的,就不仅仅是价值层面,还会有认知层面的新元素:

  1. 最高认同:指的是对产品传递的精神认同,有归属感。主要收到产品和代言人的价值感召。这是一种身份认同的体现。
  2. 最低风险:对产品的品质、性能感到安全。知名品牌会给人安全感。
  3. 最小后悔:认为产品值这个价格,产品购买是公平合理的,没有过高付出价格,买来不会后悔。这是一般人很难之直观察觉的决策逻辑。比如苹果的产品一般是很保值的,很多产品你买了也不会后悔。

构建产品的绝对路径主要有三个步骤:

  1. 锁定精准用户:绝对路径的源头来自于用户,不来自需求。因为最终的结果是要用户买单,所以整个方法的源头和终点,都是用户,不是需求。
  2. 铸造壁垒价值:想要通过一个功能,建立产品的壁垒是不现实的。产品必须围绕精准用户,构建价值壁垒。构建的过程越艰难,对手公婆的难度也越高。
  3. 固化认知决策:产品建立价值壁垒后,持续深耕、长期维持,就能在用户心智中形成固化的决策认知。

一般来说,创新产品的初期,往往由价值主导,人们不会因为明星代言了一款没用的硬件产品就去接受它、购买它。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市场出现大量同质化的产品,这个时候感性态度的价值就会被凸显出来。既然产品都差不多,也够用,那流行感受、明星背书,往往会触动最强的购买欲望。

产品规划的市场分析,分为原则、态势和对策三个部分:

  1. 原则:底层的三大原则,出自于孙子兵法,分别是兵力原则、知己知彼和庙算胜负。不论市场态势是什么类型,底层的三大原则都是恒定不变的真理。
  2. 态势:态势演义千变万化,常见的有对抗、创新、割据和延伸四个种类。
  3. 对策:基于基本原则,针对不同态势,会有各自的对策破策。

硬件产品的竞争和古代军事作战高度相似,必须妙算胜负,才能开展商战。真正的大师,产品、竞争和销量的要素,都会了然于胸。所以他们对每一个决策背后的风险和效果,对手可能的反映和结局,都在头脑中做好了推演。

消费者卖的不是下一代交互,消费者卖的是体验好的产品。

硬件产品的核心逻辑不是用户体验,是用户决策。在用户心中,创新产品,可以划分为轻决策和重决策两个极端:

  1. 轻决策:用户购买产品的门槛低,风险低,用户心动了就会购买。对于这类产品,只要额外的智能属性就能打动用户,激发购买欲望。对于轻决策产品,花哨功能拔高售价没有任何意义。
  2. 重决策:用户购买产品的门槛高,风险高,没有必要理由不会购买。除管道式硬件外,绝大多数的智能硬件,都属于重决策范畴。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些产品都在心中 “种草” 很久,不是一两次心动就会决定买的。产品必须要有一个绝对的购买理由,才能在某个特殊的场景、节日,刺激形成消费购买。对于重决策产品,妥协性能,绝不能忍受。

产品轻重的决策模型,决定了产品推广路径:

  1. 轻决策,快渗透:轻决策的产品,可以以平价直接面对大众用户,做快速渗透。虽然用户也会看对比评测,但个产品之间的价值差异不明显,低价也就成为渗透的最强动因。
  2. 重决策,强贯穿:和轻决策相反,高价值的产品没法通过一次宣传营销刺激用户购买。绝大多数的消费者,会多方面对比、看评测,决策再三,最后决定购买。这意味着,如果产品没法穿透最内圈的核心用户,是根本无法辐射到外圈广大消费大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