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
Reading
2022-08-23 3957字

花了一天时间读了稻盛和夫的新书《心》, 读完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三个人的影子在里面: 有道德经讲的 “无我利他、为而不争”, 也有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良知和行为一致), 还有查理芒格的常识经营企业思想。

读的书越多, 越发现一个规律, 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环境和经历不一样, 但是对于人生大道都是一致的, 所以当追寻一些人生问题的解时, 要多读思想巨人的书, 少读现代互联网所谓大佬的论断。 现代朋友圈的逻辑, 更多是有钱人说的话因人嫉妒或者羡慕而被广泛传播, 而社会的基本道理和人生的大道其实古人已经总结的非常好了, 我们和古代的差别是环境、 科技和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是人性却没有变化, 人性没有发生变化, 很多现代人的痛苦和困惑更容易被古书解决。

因为经常听罗大伦老师的《道德经》, 知道稻盛和夫受道家思想影响很大, 而稻盛和夫作为知名企业家, 他的著作在融合道家思想和企业经营实战方面特别有借鉴意义, 怎么在企业经营中实践 “为而不争” 的思想, 我想是很多像我这样的创业者最为关心的点, 怎么在残酷的社会中做到入世修行?

下面是我从书中记录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内容供我以后再反复翻阅:

当他秉持一颗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之心时, 人生就充满了挫折; 当他偶然为外界环境所迫,不得不改变利己心态时,人生就出现了一抹亮色; 当他从中获得感悟, 开始主动驾驭自己的心灵, 在利他的方向上努力思考和行动时,人生就进入了正向循环; 当他思考透彻, 构建起深至宇宙观层面的利他哲学体系时, 不仅自己的人生无往而不利,堪称圆满,而且成为众多组织的领袖,帮助无数人走上了幸福的人生之路。

回顾迄今为止八十多载的人生,追忆超过半个世纪的经营者生涯,我现在想告诉大家、想要留在这个世上的,基本只有一件事情, 这就是“一切成功都归结于利他之心。”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 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人生的目的, 首先是磨练心性,换句话说,人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磨练灵魂。 我们往往容易执着于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等, 每天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四处奔走。但是,这些既不是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人生的目标。通过一生的历练,灵魂是否比出生时更美好一点,人格有没有略微提升了一点,这远比获取名利重要得多。因此,认真投入每天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拼命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心性自然得到磨练,人格自然获得提升,灵魂自然会成长得更加美好。这就是我们人生的首要意义。还有,如果再举一个人生目的,那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也就是以利他之心处世。努力抑制自身的欲望,以亲切的关爱之心为他人尽力。这也可以说是上天赐予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尽力磨练心性和为他人尽力,这两者互为一体,不可分割。为他人尽力,自己的心灵才能得到磨练。同时,正因为具备美好的心灵,才能为社会、为世人尽力。

不要悲哀、不要怨恨、不要总是愤愤不平,要对灾难、苦难和不幸说 “谢谢”。 用积极的态度接受一切, 并加以感谢, 抱着乐观的心态不断向前。

事情进展稍显顺利, 加上周围人的吹捧, 内心就会动摇, 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 到处乱飞, 这就是一些人的本性。 如果这种情况持续,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会变得傲慢, 对别人也会采取蛮横无理的态度。 让人生误入歧途的元凶, 并不一定是失败和挫折, 而往往是成功和赞美。

创办京瓷, 经营上了轨道, 有了相当的利润, 我当时也想过: 公司有了这么高的收益, 但我的年薪却这么低, 不是太亏了吗? 靠我的才能创建了公司, 创造利润也是凭了我的才干, 因此就是拿现在几倍的年薪也无可厚非吧。 我心中冒出这样的念头。 但是, 我很快意识到了自己正在变得傲慢的那颗心。 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诫勉。 这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因为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自己拥有的才能和能力, 绝不是自己的私有物, 那不过是偶然被赐予的。这种才能和能力,如果不为我所有,也很正常。我所扮演的角色, 由其他人来承担, 也丝毫没有不可思议之处。 这么思考的话, “这是我的东西” “那个成功是我的功劳” 这类想法, 就变得毫无根据, 毫无实体依托。 意识到这一点后, 骄傲自大就会自然消失, 谦虚之心就会自然而生。 那些我们认定是自己的东西, 不过是现世一时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 其真实的所有者, 我们根本不得而知。

以清澈的心灵描绘的愿望, 成功实现的概率很高, 而且这个成功容易持续。 另一方面, 才华出众的人绞尽脑汁制订了缜密的计划,却不能顺利推进。 不管多好的计划, 如果动机源于邪念, 那么即时获得一时的成功,这种成功也无法持续。

为了磨练心灵, 我们没有必要特地去坐禅, 没有必要居深山、击瀑布。 只要将全副精力投入眼前的工作,在当下这个瞬间极度认真、极度专注,就是任何方法都无法替代的精神修行。

经过彻底思考, 我得出一个结论。 公司的存在, 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抱负,而是为了守护员工的生活,给他们带来幸福的人生。这才是公司的使命, 这才是企业经营的意义。悟到这一点,下定这个决心时,我如释重负,犹如拨云见日一般,心中透亮了起来。于是,我心思一转, 确定了公司的使命: 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心不唤物, 物不至” 这一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身边出现了居心叵测、欺骗别人的人, 是因为自己和这种人有同样的心灵。如果认真磨练灵魂,心灵变得清澈美好,那么,我们周围人的心灵也会同样变得美好。话虽然这么说,但心术不正的人真的出现了,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远离他,不与他发生任何关系。如果交往后对他心存疑虑, 那就找个理由不再与他见面。如果他想加害于我们,那就坚决断绝关系,一概不再与之交往。

经营企业时, 有人甜言蜜语, 介绍一些似乎刻意轻松赚大钱的项目; 有人道貌岸然, 目的是利用别人, 欺骗别人。 这样的人层出不穷。 如果我们的内心被欲望蒙蔽, 很快就会跌入他们设下的陷阱。 所以, 悦耳动听的赚钱建议, 投人所好的商业项目, 每当有人向我进言, 我都视其为 “恶魔的耳语”, 不理不睬。 警惕被这种人玷污自己的心灵。即使这种人靠近我们, 只要我们不去附和他们, 也不去对抗他们, 他们不久就会静静地离去。

急剧膨胀、变得太过庞大的事物,在其成长达至顶峰时,保持和谐的宇宙潮流就一定会让它们走向崩溃和衰退。然后,这种宇宙潮流会修正轨道, 让那些事物回到应有的、规模适当的状态。保持和谐,对企业而言,首先就要努力追求员工的幸福。这一点基本实现以后,就要将贡献的对象扩展到客户和供应商,扩展到当地社会, 最终竭尽努力,谋求社会整体的幸福。

“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正因为情况困难, 所以才要相信局面必能打开, 一味向前, 这时候, 命运之门就会开启。 我这样鼓舞部下们,也将这个道理深深地刻入我自己的心中。

要实现高目标就要想法一致, 从公司规模很小的时候,我就经常会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把在场的干部和员工都召集起来, 满怀热情地向他们讲述自己的想法、哲学以及今后将要挑战的事业等。 讲话的内容包括公司的使命、对事业的思考、工作的意义、劳动的价值、如果度过人生, 等等。 企业经营中真正可靠的是人心, 人心虽然易变, 但是一旦人心凝聚, 就能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这是其他任何东西都难以替代的。 因此首先重要的是, 同事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团结一心、努力工作。

正因为拼命努力,行走在本来就应该走的正道上,困难才会降临 – 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考验, 也可以说, 这是更好地磨练心灵的机会。我们的灵魂因此而不断净化, 人生也将因此而愈加丰富多彩。

随着个人成长, 真我之外包裹着本能、感性、理性, 就像洋葱的皮一样层层包裹。 我们在判断事物时, 如果基于“本能”作出判断, 得失就成为基准, 比如人就会把是否赚钱、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判断基准; 如果基于“感性”作出判断, 比如讨厌这个做法、喜欢这个人等等来判断, 即使一时行得通, 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如果基于”理性“来做判断, 条理分明, 思路清晰, 逻辑畅通, 看起来很有道理, 但是感性并不具备对事物作出决断的功能, 不管多么讲究逻辑, 这个逻辑实际上往往基于本能和感性作出的判断。 就是说, 用本能、感性或理性, 并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 越是决定公司走向的关键判断, 就越是需要发自基于 ”真我“ 来判断。 所谓的 ”真我判断“, 归根结底, 就是前面讲的, 以 ”作为人, 何谓正确“ 为基准作出的判断, 不是以”得失“, 而是对照单纯的道德和伦理, 以单纯的 ”善恶“ 作为判断的标尺。 简而言之,就是做符合正道的判断。

经营时, 判断一个人是否适合做领导, 往往既不是头脑清晰的人物, 也不是知识丰富的秀才, 而是具备了优良人性的人。 不管才华多美出众, 只要表现出”只为自己“的、野心家式的人物,我是敬而远之的。我所推举的是多少优点愚钝、但既谦虚又勤奋的好人。那些一贯勤奋埋头工作的人,不断提高自己心性的人, 这样的人, 即使手握权力, 也不会太心生傲慢, 不会堕落。 就是说, 在人生中, 他们掌握了优秀的哲学。

如果让技艺超群却不具备优秀人格的人担任队长, 这样的队伍就会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一定无法成为强大的团队。

人生工作的结果 = 思维方式 x 热情 x 能力, 热情和能力打分范围是0到100, 但是思维方式却是从负100到正100, 三者相乘才是关键。 不管热情和能力有多高,只要思维方式是负数, 一切都是负数。

冥想也行, 坐禅也行, 每天用很短的时间就行, 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 每天获得这片刻的平静, 就能够一点一点地接近真我的状态。 这么做, 就能帮助我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收获丰硕的成果。

读后感

最近读了很多书, 读了查理芒格, 读了道德经, 在加上几年前读的王阳明, 一直在探索总结出既要努力工作经营好公司,又要平衡家庭和磨练心性的方法, 看了稻盛和夫先生的《心》这本书, 原来前辈经历这么多事以后, 已经总结出来了呀, 而且总结的这么系统有条理。

定期没事还是要去逛书店呀, 稻盛和夫先生很多观点和王阳明的心学非常像, 只要出发点是善良的, 努力工作, 善良和努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即使那些你从来都不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