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份开始,每天晚上读一篇的节奏,历时近5个月终于读完了史太公编著的《史记》一书,共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每天晚上坐在沙发上,读着史太公记录的几千年历史长河,每每回想过去几十年的经历,犹如沧海一粟。古人在没有现代社会的先进技术和IT设施的情况下,在为人处世、发奋图强、修身治国上依然让我赞叹。原来一直以为《史记》只是记载历史,难免有些枯燥,看到后面,特别是战国时期开始,太史公用人物传记的方式更加生动的侧面描写历史侧面的人和事时,每每到睡前都意犹未尽,难以放下。
《史记》中描写的战国时期用我同事的话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浪漫的时刻。春秋战国至汉朝,前前后后几百年,有多少英雄在其中绽放?
- 中国最著名的中国哲学家们,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
- 兵法大家,鬼谷子、孙膑、伍子胥
- 英雄将领廉颇、李牧、卫青、霍去病
- 谋臣辩士,张仪、陈轸、范蠡、文种、张良、陈平
- 侠义之士,田横、季布
- …
怎么看大局?
那个时代,他们的科技水平不如我们的万分之一,但是认真揣读每个人物的话,古人的智慧仿佛胜我辈千千万万,古人思考自己、国家和人生的深度远远深刻于我们这些为谋生而奋斗的现代人。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名相良将,万乘车马,连连征战,为什么很难消灭邻国?
这是我看《史记》这本书最常想到的问题,从小处看,一个国家的人才储备、能力储备、资源储备还不够攻打邻国。从时代看,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和时代趋势去抗衡,武力和谋略这些在时代趋势面前都微不足道。从历史看,从人到家以及最后到国家,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的人才、资源和力量,大到国家更是如此,所以从历史的角度看,去消灭邻国这件事毫无意义,那只是一时之勇,勇猛如秦朝,前后十六年就覆灭,强大和德行并重如汉朝,也需要休养生息,安抚各邻邦。
所以,当我真正看完最后一页,合上《史记》第四卷后我明白,商场如战场,我们需要为每场战争储备人才、资金和操练,为每场商场的战役做好准备,不努力争取就没有机会,但是从战略层面上,要认清楚时代的发展趋势,一味强调在某次战役消灭竞争对手,不光是没有格局的问题,还是愚蠢的表现。因为,自己积累的是竞争优势,但是每个组织的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一处有优势,处处有优势,认清楚现实后,在某些战役上可以利用我方优势谋其更优势的地形,但是更要经常思考其他组织的优势,不光是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和其他组织短兵相接。要多的思考要从时代的趋势看,大家怎么去更广义的合作,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断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反复述说,史太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关于朋友
齐国孟尝君,位列三公时,门下三千食客,贬为平民时,门可罗雀,当孟尝君因为旗下谋士冯驩相助再次成为齐国丞相时,孟尝君说过,以前离我而去的食客再来时,我一定要当面向他们吐口水。冯驩慰籍孟尝君道: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很久,我这一生,三起三落,每次都看潮来潮去和人间冷暖,落难时以极低的代价分清楚哪些才是真正关心你的朋友,虽然平常很少沟通,哪些才是酒肉朋友。很长时间,我和孟尝君的想法是一致的,就像史记说的一样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读了冯驩的话,我明白了我的执念,既然我已经看清楚这个世界的运作规则,为什么要厌恶这个每个时代都会重演的剧本呢?人厉害的时候,一堆人拥护你,人落难的时候,少有人问津,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人性使然,为什么要对人性耿耿于怀呢?难道不应该,知晓人性,继续选择善意吗?
善始善终
从小大到,我们看到语文课本上描述的越王句践 卧薪尝胆,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但真正读完这段历史,我最佩服的人还是陶朱公范蠡。句践招灭国之灾根本上还是怨句践自己,但是真正能够度过十年尝胆之苦的时光,却要靠范蠡和文种。当句践趁吴王北上后背空虚时,终于灭吴成功后,范蠡明白自己有功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深知句践其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带上家人迁入齐国,在海边结庐而居,耕作经商,积累千万家产。齐王邀请范蠡任齐国相国,范蠡推辞归还相印说:
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范蠡再次迁徙至陶地,范蠡看中陶地接壤各地诸侯国,是各种经商中枢要塞,随根据时节气候和民情风俗顺势而动,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
看完范蠡的生平,无不感叹,军事才能和经商思想集一身的复合型人才,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明白 “物极必反” 的道理,每当到鼎盛时,往往就是祸患的导火处,能在人生每个顶峰时激流勇退,重新再来,最终善始善终。不论战国战火纷飞的时代,即使科技当代,又有多少人能够有这样的自知和魄力呢?
足智多谋
以前提到战国时期,最喜欢的就是韩信和霍去病,一个通晓人性,以奇制胜,一个勇猛无比,谋略过人。对于陈平的认识,不过是一介说客而已。这次阅读了陈平的生平,从贫民白手起家,顺应时势辅助刘邦,用离间计制服项羽谋臣,小计逮住韩信,最后解平城之围,可以说每每到关键时刻,陈平都是谋才大略。刘邦死后,吕太后执政,一直装傻作乐,不是不管,而是自知力量差距悬殊,让敌人放松警惕,等吕后死后,又用计匡正汉室。
陈平即使个人到顶峰时刻,依然清醒地说:
我多次使用阴谋诡计,这是道家所禁忌的。我的后代如果被废黜也就完了,终究不会再兴起,因为我多用阴谋诡计积祸太多了。
国内做技术和商业环境很混乱,真正有才华之士并不能有机会施展抱负,有时候,真的应该学习陈平,审时度势,个人势弱时,多修养生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再出击。回想往些年,过度透支自己,在能力成长的时候,没有看全局的资源和时势变化,最后透支身体的行为真是愚蠢啊。
等再看完《史记》后,对陈平这种足智多谋、善始善终的古人深感尊敬。
历史长河
看太史公从三皇五帝、夏商周讲到战国,直至汉朝前后2000多年历史,我能从中学习的,不仅仅是每个传记描写的历史侧面,也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功过评说,更是让我从时间的太空去俯视过去,明白了什么是大义大德,什么是趋势和格局, 什么是一生中真正重要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特别像我们这种技术手艺人,积极的正确认知自我非常关键,知识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习得,走错方向了过往精力不再来,岂不到最后后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