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这本书,这本书有着Basecamp标准的小而美特色,书中的很多观点只有像Basecamp那样团队小而精同时赚钱的时候才适用,但是书中还是读到了不少非常深入思考的观点,可以在自己创业的时候做参考。
公司和团队内部应该有一个合理的节奏,这个节奏应该是平淡和长期可持续的,如果每一天都是忙到飞起,大家肯定没有时间去思考今天无穷任务,到底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完全没有必要甚至是可以丢弃的任务。怎么判断任务的重要性?其实很简单,问一下自己,这个任务做完了客户愿意付费吗?是真正给客户带去了价值,还仅仅只是这件事情是我做的,因为是我做的,有精力和劳动力投入,所以有价值,所以不能停。找到团队任务的节奏的前提是,一切评判标准用用户和市场的角度去看,而不仅仅只是自身的价值,当明白这个道理后,很多原来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必要做了,与其每天忙成25个小时,还不如抓重点完成后,剩下的时间好好休息。
你并不会因为牺牲了一切而变得更有价值。因为你不断地忍受痛苦和疲惫,只为够到一根更大的胡萝卜。生命远不只是连轴转和忙到极限。人类的体验远比这辽阔、丰富得多。所以,别再拼死拼活地卖命工作了,充实地好好干上一天活儿,日复一日,这就足够了。你可以陪孩子们玩耍,同时依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你可以拥有个人爱好,你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你可以坐下来好好读本书,你可以跟另一半一起看一部傻乎乎的电影,你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一顿像样的饭菜,你可以出门去散个长长的步。你可以时不时地,敢于做一个彻底的普通人。
人们常说,情场与战场,皆可不择手段。可是,这里既非情场也非战场,这是商界。悲哀的是,你很难摆脱商业世界中这些带有战争和征服意味的比喻。每家媒体好像都有个自动模板,动不动就把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描述成对战双方。性会吸引眼球,战争也会,而商战兼简直就是财经版的大片儿。可在我们看来,这套思维模式根本毫无道理。我们为和平而来,我们没有建造帝国的野心,我们没想着要统治某个行业、某个市场。我们希望人人都能活的好好的,我们也有自己想追求的东西,但犯不着去抢夺别人的。我们的市场份额有多大? 不知道。我们不在乎,这个问题不重要。我们是否拥有足够多的顾客能付给我们足够多的钱,好让我们付得起成本并赚取利润?有的。这个数字有没有逐年递增?有的。这对我们来说就够了。我们市场份额究竟是2%、4%或75%,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家健康的企业,以及良好的、适合我们的财务状况 – 成本可控制,产品能盈利。
其实,这个世界很大,只要做好自己,做好和客户之间的连接就够盈利的了,市场份额是好产品自然的衍生结果,而不是目标。
我们愿意做得更好吗?向来都是。但是,我们愿意通过不停地追逐目标,把“更好”做尽做绝吗?谢谢,免了。
这是研发出生的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什么都要做成极致的最终后果是自己筋疲力尽,只要文化和方向是对的,每天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踏踏实实地干出漂亮活儿,跟顾客、员工和现实世界打交道时做到公平正直,给跟你打交道的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少操心改变世界的事儿(或者压根就别想!)。很有可能的是,你改变不了世界;即使你真想这么做,世界也并不会因为你嘴上说说就改变。
坚持做短期计划之后,你就可以经常调整想法了。这是多大的解脱啊!定制完美计划的压力减轻了,与之相关的一切重负也不见了。我们相信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想要把舵掌稳,那就在前行中及时作出微调,一千次也不怕,这肯定比上来就猛打几次舵轮强得多。更何况,长期机会会让人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你其实并不知道世界在未来5年内、3年内,甚至一年内会变成什么样子,你越早承认这一点,就越能轻松前行 – 你不必再担心自己是否提前数年作出了错误的重大决策。当你不再做预测的时候,心里就踏实了。一样东西离你越远,就越是模糊。未来就是如此,而且它还充斥着上百万你无法掌握的变数。关于决策,你能掌握的最佳信息是在执行的时候获得的。我们等待这样的时刻来作出明智的决定。
创业过程就是不断试错和不断摸索的过程,长期计划是你抓住机会以后,产品和团队快速发展后逼迫我们做长期计划,但是长期计划的前提是市场的正向反馈和不断盈利的结果,而不是先有长期计划,市场一切按照长期计划走。既然世界变量太多,我们边走边想会更加轻松一点。
没错,什么也不干是完全可以的。更妙的境界是,没有值得做的事情。如果你当天的工作只需要3个小时就能完成,那就完了就停下。不要只为了让自己保持忙碌或者拥有高产的感觉,就再用5小时的工作把这一天填满。利用时间的一个妙招是,不做不值得做的事情。
每天的工作有周期、每个月的工作有周期、每年的工作有周期,保持好节奏就行了,既然有时候确实没啥事情干,就放松一下,反而干的更好。
要想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得用心经营。唯有当你坦诚地面对关系的真实现状,你的努力才会见效。最糟糕的做法是假装你们之间的别扭感不重要,假装工作上的事都是“对事不对人”。这件事就是愚蠢无知!事都是人做的啊,情绪必定会影响工作。
世界上最贵的东西是信任和尊重,当两个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和尊重,工作一定做不好。“对事不对人”是我听到工作中最假的一句话,没有信任的合作就是没法产出好的结果,如果要假装,那就是把自己的头埋在沙子里面,自己骗自己。
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强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
我们不会一有新点子就立即上手,而是让他们先等一会儿。一般来说是一两周 – 最起码的。这个时间段刚刚好:你要么会彻底忘了它,要么就会意识到,你没法不想它。
我们不要立即反应。我们不要第一印象。我们不要膝跳反射。我们想要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反馈意见。从头到尾读一遍,再读一遍,甚至三遍,枕着它睡觉。慢慢来,收集并组织你的想法,清楚的表达出来 – 就像提出这个点子的人做的那样。
我的经验,开会之前先发会议概要,让大家知道开会目的是干什么的,这样会效率更高一点。同时,第一次碰头不要立即问大家意见,第二次或者第三次讨论会更好一点,因为大家想清楚了。
商业上风云变幻,老板的职责就是想发展方向,老板遇到新的发展机会肯定会想立马做,但同时不是每个机会都是最终靠谱落地的,所以有时候需要面对机会,让子弹飞一会,等商业机会成熟了再开始执行也不迟。
总之,商业机会落地之前不要没事折腾团队,团队持续无干扰的工作,比每天折腾好几次,更容易有产出。
如果你没能向大家交代清楚为什么有人被开掉,公司里余下的人就会自己编故事来解释。这些故事一般比真实原因更糟。
文化即行为。你有怎样的期待或希望都不算数,它就是你的行为举止,是你日常做的每一件事。所以,做的好点。
这一点非常好,很多公司最喜欢干公司文化的事情,其实文化就是我们的日常行为和公司办公环境,那就是文化,对于一个软件研发企业来说,项目赚钱,需求明确,码代码环境好,同事人品好,合作无间就是最好的公司文化。
冷静的公司就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某一个人。只要人们被真正地倾听了,而且有事实能屡次证明,他们的声音是受重视的,那么,即便这次的决策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也会理解的。只有 “决策 - 执行” 是不够的,应该是 “决策 - 解释 - 执行”。
其实团队之间,大多数情况都无法做到所有人都同意,完全的意见一致很难做到,最重要的不是达成一致,而是讨论过程要尊重大家的意见。
做产品迭代设计的时候,我们会假设一个人会喜欢或不喜欢某样东西,可人们往往只是习惯了它,而且他们愿意继续这样下去。
习惯的力量很强大,很多产品经理和设计师要考虑这一点,设计师都喜欢不断有新的设计,但是折腾一次用户,用户就会因为不习惯或者找不到原来的按钮觉得新版还不如旧版。
最徒劳的莫过于高效地做完全没有必要做的事。
小团队可以做成大事,可用大团队来做小事就困难得多,而工作中遇到一般都是小事。偶然出现大幅度进步固然好,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渐进式的小台阶。但大型团队会对这些小改进视而不见。
利润意味着你有思考的时间,有探索的空间。它意味着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和时间表。
活下去,边走边想其实才是最务实的创业方法,没有想清楚之前,自己骗自己,规划不合理的长期发展计划,只会在将来发生进退两难的状况。
当有人抄袭时,他们抄到的只是那一刻的成果。他们不知道那个成果背后的思路,而且他们也不会知道能帮你日后作出无数新成果的思路。他们被困在你的过往里了。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绕了很多弯路,才领悟到这个关于销售的核心真理:把新产品卖给新客户,让老客户留着他们原有的东西。这就是保持安宁和冷静的方法。
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倾听,而且这样做的成本通常并不高,谁对谁错并没有那么重要。带着情绪争执这种问题,只会加剧矛盾。
看完这本书以后,给我的感觉是作者都是常理创业,很多事情都是深入思考人性以后作出的正确决定,非常了不起,希望我以后遇到同样事情和选择的时候,做的比作者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