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刚经》
Reading
2022-09-01 4514字

真是一本好书啊, 读完《金刚经》后, 所有的感想都是: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2019年读过《一个新世界》, 其实这本书就告诉我一个道理, 体验当下就是放下大脑一直不停的‘逻辑思考’, 更多的用身体去感受, 当身体如实的感受世界时, 其实那就是心流, 心流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不同的感受。 而心流之所以能让人宁静, 关键是没有大脑的参与, 没有大脑的参与就不会有逻辑思考和情绪的产生。

这也许就是佛家所谓的悟吧, 不带任何情绪的感知这个世界即可, 不要追寻逻辑的对和错, 不要追寻情绪的自我保护, 不要追寻所谓的真理和悟的境界, 很自然的用身体感受当下, 停止大脑思考, 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我看完《金刚经》后的第一感觉,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内心宁静的关键恰恰是停止思考, 以前懂了这个道理, 体验了一段时间, 但是过了几年以后, 又忘记了, 又期望通过追寻知识来解惑, 哈哈哈哈哈。

《一个新世界》告诉了我进入当下的技巧 – ‘停止思考即可’。

今年听罗大伦老师讲的道德经和最近读完的金刚经,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后, 这两本国学经典还告诉我, 这个世界是复杂的, 虽然专注可以产生心流, 停止思考可以感受当下, 但做到这些和环境关系很大。 当环境很安静, 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时没有环境的打扰, 其实很容易进入这样的状态, 也很容易保持。

但是当我们处于复杂的环境, 或者人生遇到很多困难时, 怎么做到从容面对呢?

很多人都误解了道德经和金刚经, 觉得这两本书在讲‘无为’和‘空’, 什么都不做, 那是误解。

道德经的 ‘无我利他, 为而不争’ 中的‘无我’是对自己的利益和名誉不要去捞取, 第二个‘为’是自己厉害了, 多帮助别人。

金刚经的善讲的是, 不要带着目的去帮助别人, 不要去追寻 ‘悟’ 这种所谓的高境界, 那是着相。 保持善念、 感受内心身体感觉、 停止思考即停止烦恼, 每个人都是佛, 不要向外找, 不要找。 同时金刚经也像道德经那样强调, 要把困难的环境当作磨练心性的机会, 要为, 要努力, 要积极帮助他人, 才是真正的修行, 因为只有遇到困难或者不好的事情和境地时, 我们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的保持善念, 真正的能不带目的帮助别人, 而不仅仅只是懂得了道理。

南怀瑾先生解读

能够理解《金刚经》离不开南怀瑾老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 老先生的见解非常深刻, 记录下来以后再次翻阅学习:

平常就是道, 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 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 真正仙佛的境界, 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 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 也就是出世、 圣人之道的完成。

佛、道都在每一个人自己的心中, 个个心中有佛, 照后世禅宗所讲: 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不是心外求法。 以佛法来讲, 心外求法都属于外道。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 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 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 都是这三个字 – 善护念。 好好照应你的心念, 起心动念, 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什么叫念? 一呼一吸之间叫作一念。

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认为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认为有第一因。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 但是, 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 因为他找不到自心, 迷失了。 如果自己觉悟了, 不再迷失, 个个自性成佛。

有一种定境是, 虽日理万机, 分秒都没有休息, 但是他的心境永远在定, 同外界一点都不相干。 心, 要想它定住是非常困难的。 像年纪大一点的人睡不着, 因为心不能定。 年纪越大思想越复杂, 因此影响了脑神经, 不能休息下来。

人真到了享清福的时候, 往往不知道那是真正的福报来了。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静静,就是究竟的福报。

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他许多宗教一样, 是反对拜偶像的。 你这一拜不是拜佛像,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的,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自己拜了你的心,拜了你的诚敬。

佛是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 因为,真是大成就的人,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所以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自己心中是没有这个观念的,他认为度一切众生,教化一切众生都是做人应该做的事情而已,做完了就过去了,心中不留。

知识分子喜欢看书,照样是这一念,贪恋于书也是贪,不要认为这个不是贪,没有哪一点不是贪,贪是人性根本,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做人的修养, 一个人怎么把心中的贪瞋痴慢疑洗刷干净,要平等、慈悲, 爱一切世人, 才能去除掉。

人生学佛修道,这一念能平静, 则万法皆空。但是这一年最难平, 这一念就是当下一念, 由于贪瞋痴慢疑的感受及执着,当下这一念不能平, 因此所有的修持都是白费了。

佛说过的,他说的话不算数,他的话就是医生开的药,你的病治好以后,如果你还捏着这个药方不放,那你就变疯子啦,这是经里佛自己讲的。

世间法就是佛法,任何学问,任何事情,都是佛法, 这一点要特别了解, 千万不要认为般若波罗密有一个特殊的智慧。会一下蹦出来开悟,很多人都有这个错误的观念。佛告诉你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一切世间的学问、智慧、思想,一切世间的事,到处都可以使你悟道。

无生者,本自无生,信心清净,一念不生处。这个一念不生处,不是压制的,也不是没有思想的,没有知觉,而是一切杂念不起,信心清净就是无生。

你说自己心也很清净, 戒律也好, 那是当你没有受到打击的时候, 打击一来啊, 就火冒八丈高了, 也管不了清净不清净, 什么毛病都出来了。 所以忍辱是六度的中心, 因为那是最难最难的。 说到辱字, 我们会想到收入侮辱的辱,那是文字上的了解。在佛放上讲,一切不如意就是辱,受一切苦就是辱。 所以,这个有缺陷的娑婆世界非常难堪忍, 没有一样事情是圆满的,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众生堪忍, 受得了; 所以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 是堪忍的世界。也因为如此, 这个娑婆世界上的众生, 才最能够成佛, 因为生在天堂没有痛苦, 没有刺激, 天天在享福, 众生也不想修道, 用不着嘛! 生在地狱里, 受苦受难都来不及, 没有世间搞这一套。只有生在娑婆世界,有苦有乐, 有善有恶, 各有一半, 所有能够刺激你发生解脱的智慧, 是成佛的捷路。

忍辱并不是完全讲侮辱,大家不要搞错了, 一切的痛苦能够忍的都是辱。譬如我们这个世界上做生意的,创事业的,乃至发财的, 你问他这个日子好不好过, 他一定说不好过。 受不受得了呢? 有什么办法呢? 反正能够忍得住就这样忍下去; 所以说娑婆世界的众生堪忍, 能够忍受。

我们的这个身体是属于我们暂时所有, 是暂时附属于我, 并不是我真正永远占有, 因为此身本来不是我。 要把这个道理, 不仅理解清楚, 还要实际上证到, 才信心清净, 才有希望证得般若实相, 这是真正的工夫。

因此我们学佛的忍要注意, 别人态度不好, 或一句话不中听, 马上起计较之心, 乃至起瞋恨心, 你所有的工夫, 修道, 都垮掉了。 青年同学们注意, 不要听了讲忍辱, 就万事不做, 自以为那是忍辱; 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菩萨是积极的,不管自我。只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烦恼的。

还有些年轻的同学,心心念念在学佛,而且发疯一样地想成佛, 成佛干什么? 要度众生; 众生自己会度, 不要你度! 你要晓得佛法的理, 一切众生皆是佛, 你去度佛干什么? 每个众生都是自性自度。 所以六祖悟道以后, 对他的师傅讲: 迷时师度, 悟后自度。

学佛的人发信度一切众生, 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 心中一概不留, 认为是应该做的事, 这就是菩萨道, 是菩萨发心。如果今天帮了人家一点的忙, 心里还念念不忘, 还希望人家恭维一下, 那就完了; 不要说学佛不行, 做人都不行。 所以说, 学佛的人, 要这样发心。

在平实中, 处处都是净土, 处处都是安心的自宅, 因为处处是虚空, 无着无住。

佛说, 你要知道, 人世间认为的大福报, 就是钱多, 寿命长, 儿女多, 样样都好, 好得没有再好了。 可是,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都没有用。 所有说人生啊, 都是理想, 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现实世界拼命抓住。尤其是寿命, 分明有生必有死, 可是人人都想学仙学道, 长生不死。 福报是有穷尽的, 每个人的光荣都是一下子, 就像一支手电筒, 每个人那个手电筒都要亮一下, 可是希望一辈子发亮是不可能的。

《法华经》说 “止、 止。 我法妙难思。” 第一个止是一念不生全体现, 第二个止是妄念不生, 一切烦恼不起, 万法皆空, 定在这里, 然后你就懂佛法了。

学佛法就是两条路, 要求福德的成就,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就是提得起; 要想智慧的成就, 就是得放下。

你现在这个样,不坐也不卧, 不来也不去, 现身就是佛, 既没有动坏念头, 也没有生好念头, 此心平平静静, 不起分别, 当下就是如来的境界里! 你不要把佛想得那么高远, 其实是非常平凡的。

我们用各种方法修持,都是拼命要弄平自己心中的那个波浪, 想尽办法要让那个波浪变平, 变平了又怎么样? 变平了还是水; 不平呢? 不平也是水。 所以说, 拼命去弄平, 这不是自找麻烦吗? 对不对? 是不是这个道理? 你仔细想想看。 你的想也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它本身就在如来清净的境界。

后记

听了罗大伦老师讲道德经和南怀瑾先生讲金刚经, 深刻的理解到, 如果要把国学经典看懂, 个人的古文功底和个人修养非常的重要, 就像研究IT技术一样, 英文的熟悉和技术基础非常重要。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 包括给公司的同事做内部培训都发现, 国人对国学经典, 如道德经和金刚经都存在巨大的常识偏见, 认为道德经的无为强调的是让大家躺平不要努力, 认为金刚经是讲的是佛家的空, 是来非去, 啥都没讲, 佛学嘛, 就是故弄玄虚。

从我的经验看, 学国学最重要的一定要找对古文研究很深老师的书去看, 这样避免我们以现代语义去理解古文, 偏上加偏。

道德经我的理解是, 主要是给领导者写的, 或者是给企业家写的, 主要的目标是领导者有了权力和地位以后, 注重无我利他和为而不争的锻炼, 这样才不会把权力用于捞取个人利益, 最后团队才会越做越好。

金刚经我的理解是, 主要是给心理有结的人写的, 比很多心理学的书都写的好, 心理学的书主要强调内心觉察, 从形式上化解内心冲突。 金刚经直接从最大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世界和人心, 我理解最深刻的是, 金刚经告诉我, 我们的身体、 意识、 能力、 才华、 金钱、 地位等等这些都只是暂时存放在我们这里一段时间,不管我们怎么样,世界都会按照它的规律去运行,我们不要太重视这些虚幻的东西,人生的目的就是发心要好,基于自身的条件,持续的努力,通过社会的困难看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通过学习去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不要带目的,持续做到这一点,才能磨练自己的心性。

同时, 最重要的是, 世间本无佛, 佛性在里内心, 不要追寻佛性, 不要向外寻找, 不要找。 不要用知识、思考、逻辑的方式去追寻所谓的佛性境界, 用身体去感知世界, 停止大脑去思考即可以停止杂念, 妄念不生即无烦恼。

小时候, 我们无忧无虑充分体验世界就是佛性, 长大以后思维越来越复杂, 所以佛性体验往往只会在反思自己的那一瞬间, 怎么能回归到小时候的佛性体验呢? 其实金刚经已经说了: 善护念, 不住相布施, 翻译一下: 时时刻刻保持善良的性格, 不要带着目的去帮助他人, 以善作为以后人生的决策依据, 而不是逻辑和得失,这样就可以很长时间保持内心宁静,时间长了养成习惯,也不再需要佛经来矫正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