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5000 天后的世界》
Reading
2023-05-03 3287字

昨天翻了一下凯文·凯利写的《5000 天后的世界》, 客观的说, 前面部分写的比较科普, 后面部分写的还是可以的。

下面是我觉得有用的一部分读书笔记, 分享给大家:

当一个人身体健康、 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时, 他应该更会感到幸福。 不受他人的控制, 自己的行为由自己掌控, 人就会感到满足。 这正是科技赋予我们的选择的多样性。

无论是维基百科还是 Github, 他们的问题都在于不涉及金钱, 因此一旦开始和钱发生关联, 事情就会变得非常棘手。 确保双方的信用, 这是相当耗费成本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兴趣爱好, 只要你分享你的爱好, 就可以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找到点赞和评论的人。 他们的鼓励和赞美就是你发挥创造力的动力。

机遇到处都有, 雇佣形式也多种多样, 因此由一家公司承担过大的就业压力并非良策。 一旦雇员数量增加, 想要改变企业文化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而且人均利润也会相应下降。 因此, 我一直认为减少员工人数才是正确的做法。

飞行汽车的难题在于达到某个高度就会受到航管管制条例的制约, 如果在民房的上空低空飞行, 又会带来过多的噪音, 更不要说飞行汽车着陆时还需要滑行一段距离, 这也是相当危险的。

如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即时翻译装置, 旅行者的足迹将会遍布世界。 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同寻常, 人们可以走出自己的文化圈, 去接触和拥抱不同的文化。

说到日本的不同之处, 就不能不提及它特有的哲学思想。 日本人认为万物都有生命, 即便是不会动的岩石、 大地和树木, 也都有内在的灵魂。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对机器人的看法和其他国家并不相同。 日本人与众不同的科技观就是他们强有力的文化力量。

我认为全世界在最基础的层次上的需求正在收缩。 全世界的人都想要空调、 Wi-Fi、 洁净的自来水。 学校的教材都是雷同的, 在大城市里, 人们看着相同的电影, 吃着相似的食物。 但是, 正是因为在需求层次的最底层发生了收缩现象, 才会出现高层需求的分散和多元。 我们才会探索我们为何在这里, 对生存的意义、 生命的方向做出不同的思考。

只有看到一种科技应用的范围下限, 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它。 技术的发展和当初发明者的预期相去甚远, 这才是科技说具有的本质的发展趋势。

因为《连线》杂志, 我采访了许多硅谷的知名企业家。 他们给我的感受就是, 人越成功机越难以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究其原因, 可能是成功将人与现实社会隔绝。

有钱的人可以为有经验的导游、 节约时间的出行和各种便捷买单, 但与此同时, 他们也失去了和真实社会接触的机会。

如果你已经拥有成功, 你就很难从现在的状态走出来。 你可以非常努力地在现在的基础上再提升一点儿, 但是完全换一个领域对你来说就会十分困难。 因为这种转换可能涉及生死存亡, 你可能会因此变得一无所有, 也可能会变得一无所知。 越是成功就越想追求完美, 而且这种对完美的极致追求根本就停不下来。

如果你想继续提升高度, 有时候就需要先降下来。 在进入下一个阶段时, 我们需要先回到谷底, 再冲上顶峰。 然而, 这很难做到, 因为降下来的过程, 对成功者而言, 就意味着失败。

想要真正了解自己, 就需要经历失败, 也需要从零开始的经历。 而这些人已经无法从成功中走出来, 面对新的挑战了。

大企业难以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很难找到新的突破口。 而且, 越是成功的企业越追求效率上的完美和优化, 就会去做自己已经成功的事, 或者追求完美的流程。 如果想要有新发现, 就必须走一条和最优化截然相反的道路。 选择风险大、 获利小、 规模小的方向, 无论怎么看, 着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商业冒险。

创新并非集中型, 而是分散型的, 是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的。 因此, 即便买下小公司, 也无法买下它们的创新性, 买下的只能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收购无法带来未来的持续创新, 只是普通的商业行为而已。

最具活力的成功企业, 就是站在混沌的边缘且不会被秩序束缚的企业。 如果不觉被这样的特点, 那么企业很可能更偏向秩序的一边, 也会因此缺乏活力。

只有小企业才能做到革新。 有很多风险投资人会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援助, 但是如果投资金额巨大, 他们就会直接收购小企业, 而不会坐等革新成果。 所以, 不要以为给初创企业充足的资金是好事。 如果资金太多, 反而会毁了这些小公司。 金额只要能大致维持企业生存即可, 真的是所谓 “给口饭吃” 就行。 只有少数头脑清醒的人不会接受过多的投资。 只有保持几分饥饿的状态, 才能有持续创新的可能。

硅谷的革新来自于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 即使实验失败, 也会被当作成功的一部分, 没人会对此加以非难。 亚洲国家如果可以更宽容地对待失败, 可能就会更容易产生创新。

假如你决定了未来的道路, 请找一位走过这条路的老人, 一起度过一周的时间。 你可以问问他迄今为止最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听他说说要对自己的评价。 这个人最好是你所敬仰的前辈, 最后你还要认真思考一下他说的话。

对人生感到满意的人有几个共通之处。 首先, 他们会一直追问 “自己是谁”。 什么才是最合适自己, 这是一个难题。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需要深刻思考, 并且认真地审视自己, 了解真正的自己。 我所知道的艺术家、 发明家和编辑都在不断自问自答。

公司最终是你个性和人格的体现, 代表的就是你这个人。 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 你就无法打造个性鲜明的公司, 也就很难在竞争中胜出。

因为没有钱所以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最没有意义的想法, 是不能独立完成一件工作的借口。 我刚才也说过, 对初创企业而言, 创业初期过多的投资有时候反而会变成不利因素。 因为没有钱, 才会去挖空心思想办法, 才会不断改进发明, 才会充满创造力。

我还想奉劝年轻人, 一定要试着体验一段没有钱的贫困生活。 可以去非洲农村生活半个月, 或者背着帐篷和少量食物出去徒步。 有了这段阅历, 你会感受到一无所有时才能感受到的小欢喜, 也能知道自己可以在一无所有情况下完成多少事情。

我年轻时曾经自己盖过房子。 如果现在有一场大火烧毁了我的家, 或者股市暴跌导致我失去现有的房产, 我也有信心在老家给自己盖个安身之所。 我也有过钻在睡袋里睡觉, 只靠豆子和大米充饥的经历, 所以并不害怕一夜之间财产全部蒸发。 只要有一点儿粮食和一个睡袋, 我就能活下去。 因为有过底层生活的体验, 所以我不担心在创业时失去所有。 年轻人如果体验过这种贫困的生活, 在遇到高风险的时候就不会那么恐惧。

我发现最有帮助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在写成文字之前, 其实我对自己的想法还不是非常明确。 只有写下来, 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明白。 然后, 我就再去书中找答案, 再去听别人的想法, 直到真正理解。 这之后我会继续写上几行, 很可能会再次发觉自己好像并没有真正领悟, 于是又会重复同样的环节。 有时候外出散步回到家, 我会忽然顿悟。 这是一个相当费时的过程, 要不停的修改,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我当时不停地写博客, 也是这个原因。 在写博客的过程中, 草稿也就成形了。 写下思路的过程, 其实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我一直相信, 作为一种习惯, “不断提问” 必然会成为人类最基本也最有价值的行为之一。 可以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就扔给机器, 人的价值在于面对不知道的答案的问题时, 可以不断思考, 不断提问。 正确地提出问题, 本身就很有价值。 这是探索、 科学和创造性的基础, 是创新。 人类未来的工作将会变成提问, 以及应对不确定性。

未来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精神领域。 比如我们的交往模式、 休闲方式、 对自己的认知、 人生观、 与别人建立联系的方式等。 我们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该如何理解万事万物, 该怎么追求真理、 推动科学的发展, 这些才是将要发生改变的部分。

什么是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最擅长的领域, 这才是最难回答的问题。 想要找到答案, 就必须进行极其认真的自我剖析。

迄今为止我采访过的成功人士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自己从成功中学不到什么东西。 我也采访过大约 20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中包括 2020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博士, 这位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就是本书提及的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Gas9 的开创者。 我至今还记得她笑着说自己 “几乎所有的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经过多年的失败, 最终取得成功, 这其中有侥幸的因素。 但这种侥幸和偶然只会降临在乐观主义者的身上。

最后

书中后 1/3 部分关于大企业创新困境、 小企业融资态度、 认知自己以及在 AI 时代什么才是人最有价值的部分, 写的还是非常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