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微信产品背后的故事》
Reading
2024-09-17 976字

今天小朋友上课的空暇读了《微信产品背后的故事》这本书, 做为同是研发型产品经理的经历, 书中有些内容写的确实很好:

产品经理经过训练会变得更加理性, 这种理性使得他用另外一种维度的思维方式思考, 不能代表用户自发的想法。

需求只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但是需求不来自: 1. 需求不来自调研; 2. 需求不来自分析; 3. 需求不来自讨论; 4. 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产品能让用户形成口碑的话, 一定要让用户‘爽’, 如果用户说不出这个字来, 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没成功, 也不会被传播。 ‘爽’和‘好玩’是一种体验, 是比功能更好的口碑传播点, 并不是‘省钱’。

做产品的人都非常聪明、 智商很高, 能想出很多点子出来, 但是这些点子最后能不能用到产品里面, 变成真的实用价值的创新往往不能太基于隐性的推理去想, 而可能是一种更人性的东西才能成为一个创新点。 ”你要不计一切代价地展示聪明, 还是选择善良?“ 聪明对于我们大部分来说都不缺少, 但是我们往往把聪明表达得过分了, 会在产品里面, 会在很多地方, 千方百计地表达出来。 这种表达你可能认为是一种创新, 但却未必会被用户接受。

其实没有设计, 只有解决问题。 我们很害怕的一点是, 很多人把设计工作想得非常高端, 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 其实我们每天都是在解决问题, 而不是从事设计工作, 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 才是做了一个好的设计, 但不是为了去做设计而去解决问题, 这是本末倒置的。

产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户在讲话, 反映了你的气质。 清晰易懂, 表明你是有逻辑且头脑清晰的人; 不讨好用户, 不太高自己, 把用户当朋友来沟通。

做产品的时候, 我们经常提示自己或别人 ”你是没有竞争对手的”。 微信没有竞争对手, 也不分析竞争对手。 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做什么, 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 与其关注同行, 不如关注未来, 关注未来你可以想到你可以做的东西。

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工匠的状态, 而不是设计师, 状态会更好, 设计师有时候会瞄准 KPI。 而做为一个工匠你可能每天需要优化十个细节, 每一个细节不会因为觉得它很小所以不重要, 而是每个细节都可以当作一个完整的产品。

很多人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因为大众觉得人人都可以提问题, 人人都可以指手画脚。 但事实上提出问题, 指手画脚人人都会, 用户也会, 可是能把问题整理出来, 能找到本质的东西是很难的。 这才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最难的地方。

一个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 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和专业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