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微信读书的产品细节, 随便找了一本书来测试: 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 没想到这本书写的很好呀。
这本书推崇的阿德勒心理学, 在很多底层逻辑上很有中国王阳明心学的不谋而合, 这本书更好的一方面是他用现代人遇到的问题作为案例分析, 更能打动读者, 因为书中青年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现代人每天会困惑的事情。
书中的很多观点很有意思, 下面是我阅读以后的一些感受, 更详细的了解推荐大家自行查阅原书。
过去目的论
我们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 特别是小时候不幸或者磨难的人, 更容易压力大。 但是阿德勒的观点是,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因为不管过去再多困难, 都过去了。 我们现代做不了很多事情的原因并不来源于过去这种因果论, 因为如果是因果论, 过去的创伤不可改变, 过去的原因也不可改变, 我们迷恋因果论, 只会让人越来越相信宿命论, 对接下来的人生没有动力。
反而, 现代人之所以会提过去的创伤, 反而是我们现在的想法赋予过去经历的目的论, 我们现在不想做很多事情, 特别是有追求但遇到困难的年轻人, 当想做事做不到又找不到原因是, 最大能安慰自己做不到的原因就是 “过去创伤” 这个非常好的理由。 因为用过去的创伤去逃避现在面对困难的勇气, 也是一种对自己所谓的 ‘善’, 是有利于自己的。
对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的人, 那个受伤的小我被别人挑战或者攻击时, 就会不断的给自己找过去的创伤理由, 甚至是给我们讨厌的人找讨厌他的理由, 其实对方可能并没有那么讨厌, 一切都是自己心里过不去后, 反向给自己的负面想法列举证据。 这样会因为我们的心里想法扭曲了世间的事实, 给自己过大的心理负担。
如果举例子的话, 很多我们需要愤怒的场景, 并不是因为事情导致的愤怒, 而是我们想愤怒, 想通过愤怒去控制对方, 为了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而创造愤怒这种手段。 其实所有事情都可以不通过愤怒的解决方案去解决。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初看这个标题的时候会觉得反人类, 特别是很多自诩为奋斗的人。 在人奋斗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困难, 特别是那些刚刚羡慕奋斗结果还没开始奋斗的年轻人, 他们抱怨社会, 抱怨过去, 抱怨环境, 然后给自己立下奋斗的目标, 在羡慕别人奋斗的结果的同时, 却迟迟不肯行动。 从心理动机看, 他们并不是想改变后遇到那么多困难, 而是他们根本不想行动, 但心理却羡慕别人, 做不到以后, 给自己回溯很多假想困难的理由。 而这一切的原因是, 人们有各种不满, 但还是认为保持现在更加轻松、 更能安心。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自卑的人, 希望获得和别人比较的优越感, 常常会采取两种方式:
- 沉迷于过去的荣光只谈自己曾经的辉煌, 通过骄傲自大去显得自己很优秀, 追求‘虚假的优越感’
- 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 并利用不幸作为武器支配对方, 当这点可行时, 人就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 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 这个观点也是非常反直觉的, 但是仔细想想却很有道理, 特别是对自己诚实的情况下。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 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因为我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 一旦这样想, 辩论的焦点便会从 “主张的正确性” 变成了 “人际关系的方式” 。 也就是说, “我是正确的” 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 “对方是错误的”, 最终就会演变成 “所以我必须获胜” 之类的胜负之争。 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权力之争。
因为不想失败, 所以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 承认错误、 赔礼道歉、 退出权力之争, 这些都不是 “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 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 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而且, 请你记住, 假如说你 “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 那他人也 “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也不可以发怒。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 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 只需要考虑一下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 “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 另一方面,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 那是别人的课题, 你根本无法左右。
分离就是这么回事。 你太在意别人你的视线和评价, 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那么, 人为什么会如此在意别人的视线呢? 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答案非常简单, 那就是因为你不会进行课题分离。 把原本应该是别人的课题也看成自己的课题。
为了不被任何人讨厌需要怎么做呢? 答案只有一个。 那就是时常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 如果周围有 10 个人, 那就发誓忠诚于 10 个人。 如果这样的话, 暂时就可以不招任何人讨厌了。 但是, 此时有一个大矛盾在等着你。 因为一心不想招人讨厌, 所以就发誓忠诚与全部 10 个人, 这就像陷入民粹主义的政治家一样, 做不到的事情承诺 “能做到”, 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 当然, 这种谎言不久后就会被拆穿, 然后就会失去信用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痛苦。 自然, 继续撒谎的压力也超出想象。
“不想被人讨厌” 也许是我的课题, 但 “是否讨厌我” 却是别人的课题。 即使有人不喜欢我, 我也不能去干涉, 如果用谚语 “把马带到水边, 不强迫马喝水” 来说的话, 那就是只做 “把马带到水边” 的努力, 是否喝水是别人的课题。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 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遇到愤怒的困难或情绪时, 可以从更大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 当更大视角, 比如整个世界的角度去感受当下, 就会明白当前所受的苦不过是 “杯中风暴” 而已, 只要跳出杯子, 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
用横向关系替代纵向关系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去表扬别人, 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 “纵向关系” 的证明。 你也是因为生活在纵向关系中, 所以才希望得到表扬。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 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看作“横向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 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横向关系是“不同但平等”, 很多男性恐怕是非常女性变得聪明、 比自己挣钱多或者是跟自己顶嘴之类的事情。 他们把人际关系都看成 “纵向关系”, 害怕被女性瞧不起, 也就是在掩饰自己强烈的自卑。
自卑感原本就是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 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 “虽不同但平等” 的横向关系, 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那么, 人为什么会去干涉别人呢? 其背后实际上也是一种纵向关系。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 把对方看的比自己低, 所以才会干涉。 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 这时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当然, 这里的干涉就是操纵。 命令孩子 “好好学习” 的父母就是一种典型的例子。 也许本人是出于善意, 但结果却是妄加干涉, 因为这时想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操纵对方。
最重要的是不 “评价” 他人, 评价性语言是基于纵向关系的语言。 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 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 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 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 “纵向” 去把握所有人的人际关系。
利他价值下的勇气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 自我接纳: 自我肯定是明明自己做不到还是暗示自己很强, 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 是对自己撒谎。 而另一方面,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 “做不到的自己”, 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 不对自己撒谎
- 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 这就是信赖和信用的差别。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 “手段”
- 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 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为 ‘过度适应社会的人’。 他者贡献是为了能够体会到 ‘我’ 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对人而言, 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对于这种现实, 阿德勒准备了极其简单的回答 “我对共同体有益” 或者 “我对他人有用” 这种想法就足以让人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幸福即贡献感。
如果你能够拥有 “甘于平凡的勇气”, 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普通并不等于无能, 我们根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没有目标也无妨, 认真过好此时此刻, 这本身就是跳舞。 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了, 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 所以才要谈现在。 起决定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 而是‘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