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读《罗马人的故事》这本书,觉得有意思段落的摘抄,很多细节可以启发我管理好公司。
第一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在一个人强大的时候丑闻不会招惹你,而一旦显出疲态,丑闻会毫不留情地击垮你。即使丑闻与你无关,但是作为有效武器,它们作用不可小觑。
如果你仅仅因为国王的集权统治而否定王政时代的罗马,我认为你没有正确理解历史。一个国家共同体在最初阶段,应该说更适用于中央集权制。因为当一个社会组织尚处于幼年时,如果不加以呵护,难免会中途天折,所以在这种时候,由一个人做决策、一个人坐镇指挥显然有效得多。
再没有比 “同化败者” 的做法使罗马更强大了。
我们雅典人无须美慕任何其他国家的政体。我们的政体不是模仿他国得来的。我们的制度要成为别人的模范。我们的政体之所以称为民主政体,是因为政权在多数公民手中,而非少数人手中。在这一政体下,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担负公职的人能够得到的荣誉,不是因其出身,而在于他的努力和贡献。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贫穷而默默无闻。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一样,享有充分的自由。雅典公民享有的自由程度之高,甚至连怀疑、妒忌都是自由的。…尽管如此,我们可以享受各种娱乐,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忘却日间劳作的辛苦。每年在规定的日子里举行各种比赛和祭祀,不忘让我们的居所变得更加舒适。……在教育制度上,我们的竞争对手(隐指斯巴达人)从孩提时代起,即加以最严格的训练,使其成为勇敢的人,而在我们的国家里,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他们那样严酷。但是,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表现出来的勇气不在他们之下。我们不学习他们通过非人的残酷训练来应对考验,我们用每个人具备的能力,即决断力,来应对考验。我们的勇气不是产生于法律的要求,而是源于每个雅典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各自的行为准则。…我们爱美,但我们有度;我们尊重智慧,但绝不迷恋于此;我们追求财富,但我们只会尽可能地利用它,而不以此炫耀。在雅典,贫穷不可耻,可耻的是不为脱离贫穷而努力。我们尊重个人利益,却是为了更加关心公共利益。这是因为在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的事业中表现出的能力,同样可以服务于公共事业。在雅典,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会认为他爱好和平,我们认为他不具有公民的资格。总而言之,我们的城邦雅典在所有方面都是全希腊的榜样。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雅典公民具有的荣誉、经验和德行的结合体,也就是说具有完整的人格。 这一切不是自我吹嘘,而是事实。因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方式而变得强大的现在的雅典证明了这一切。
罗马人对独裁有些神经质也很自然,即使施行独裁政治的人是一位具有超常平衡能力的人。独裁政治有很多缺陷,首先与施行独裁政治的人的个人能力密切相关。不知为什么,拥有超常能力的人极少连续出现。其次在于缺少监督机制,即使行为邪恶也无计可施.这是独裁政治的最大缺陷。
也许因为伯里克利比苏格拉底年长 25 岁,所以虽然把他看作希腊哲学的天才,和他以朋友相交,却似乎没有醉心于他。政治家对民众的理解能力从来不抱幻想,相反,哲学家却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出给了提高民众的理解能力上。这也许就是政治家和哲学家之间的区别吧。
公元前 367 年,罗马史上划时代的法律《李锡尼法》得以实施。在这部法律中,首先废除了六人军事指挥官制度,恢复二人执政官制度。明确今后罗马将实行寡头政治,即少数人领导的体制。其次,规定共和政府的所有要职向平民出身的人开放。
这实在是很了不起。如果按贵族和平民分配官职的话,首允有悖于机会均等。虽然以废除价级差别为目的来分配官职,却反而会出现强化阶级差别的结果。而且,这种事情一给以机会均等的方处理,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于是两派的利益代表就会时刻处在相互敌视之中。这样一来,罗马国内就会出现两个政府,必须实现有效利用举国之力的政治改革也就徒有虚名了,而且还在内部永远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但是,公元前 367 年的罗马人选择了全面开放。既然是全面开放,就意味着彻底的自由竞争。选举结果有时会出现两位执政官都是贵族,有时会出现两人都是平民。不管结果如何,都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对此,两派都无话可说。而这一改革的最大好处就是消除了利益代表制度。
以公元前 4 世纪中叶为界,共和政体下的元老院不再是贵族阶级的牙城,出身不再是成为元老院元老的门槛,经验和能力才是最基本 的要求。因为元老院元老不再是世袭、所以这个机构成了纯粹的、具有丰富经验和杰出能力的人的集体。从此罗马不再是贵族政休、而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寡头政体。所谓贵族政体是由贵族出身的少数人统治绝大多数人的政体,而寡头政体在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这一点与贵族政体相同,但是。对少数人的血统没有要求,罗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一条路。
寡头政体也是个指挥者众多的体系,虽然没有民主政体那样多。这种政体的缺陷是面临紧急事态必须当机立断时,往往缺乏灵活性。独裁官制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陷。可以说,这是共和政体下罗马的危机管理体系。马基雅弗利说:“如果要保住一种政体,必要时须有勇气做出有违这一政体理念的事。”如果不这样,将会招致该政体瓦解。因此,只有共和政体才会有独裁官这一官职。
善于从失败中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挣脱旧有观念的束缚,提高自己,然后再重新站起来。这就是罗马人的性格。这不是说失败是好事,失败没有什么好或不好,失败只是失败。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也就是怎样对待失败。
罗马兴盛的原因我更倾向于当事者建立起来的体系。最容易动摇的是人的内心,你可以努力说服大家改变想法,但是,要所有人都如你所愿是不可能的。只有当大家觉得非改不可的时候,大家的想法才会一致。为此,只有体系是要害之所在。
第二卷《汉尼拔战记》
我们看看罗马人,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几乎在所有事情上,他们都不亲力亲为,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必须在任何领域都是第一。例如,被罗马同化后的伊特鲁里亚人依然在土木工事上施展他们的才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被委以通商的职责;西西里加人罗马的保护圈后,罗马开始全面引进希腊文化。但是,给人的感觉是,在艺术、哲学和数学领域,罗马完全把希望寄托在了希腊人身上。随着时代的变迁,罗马人的开放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放。而且,他们从来不像有的国家,在颁发居留证时一味地强调“只限具备无可替代的技能型人才”。
所谓天才,不是善于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新事物的人,天才之所以为天才,是因为他能够意识到别人没有意识到的已知事物的重要性。
一个成绩骄人因而位居最高地位的人,很少能避免别人的嫉恨。只是这种嫉恨不会一开始就以弹劾或中伤的方式表面化。嫉恨往往隐藏在心里,等待时机的来临。这种时机往往就在对方暴露出软肋的时候,即便其实质原本无伤大雅。丑闻从来不会侵扰强者
西庇阿·埃米利乌斯久久地凝视着脚下广阔的迦太基城。这个经历了建国以来 700 年的岁月、其间长期保持了极度繁荣的大都市,一陷入敌手,就化成了一堆堆小山一样的瓦砾。在 700 年的漫长岁月里,迦太基拥有广阔的土地、众多的岛屿,以及属于其支配的海洋。迦太基所拥有的数量庞大的武器装备、战船、象群以及雄厚的财富,与之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帝国相比,都毫不逊色。而且,与任何一个强大帝国相比,迦太基人的勇气和气概更令人称道。他们在屈从于罗马人的要求、被迫交出全部武器和战船的情况下,还能够坚守三年,抵御罗马军对迦太基城的强大攻势。今天城市陷落,并遭受了彻底的破坏,迦太基城从地面上消失了。想到对手的这种命运,西庇阿·埃米利乌斯不禁潸然泪下。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心潮起伏,他此刻的思考已经超乎一个军事胜利者的惯常思维。他想到的是,不仅限于人类,城市也好,国家也好,包括强盛的帝国,谁都逃避不了灭亡的命运,特洛伊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还有 20 年前的马其顿王国,无不遵循了历史展示给人们的“胜者必衰”的规律。我们刚刚消灭了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赢来了这一‘伟大的瞬间’,但是现在充满我胸怀的,却不是胜利的喜悦,我反而有些伤感——我担心我们的罗马也会在某一时刻遭遇与此相同的命运!”
第二卷《胜利者的迷思》
人类的幸福不存在客观标准。假如将其限定在精神层面,能多充分地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人是幸福的。但是,所谓交流沟通并不是说在一起的时间越多,交流沟通的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由于标准是主观的,能让对方感觉到交流沟通很充分才能达到效果,具备这方面能力的才是交流沟通的高手。
拥有 12.5 万人的庞大的亚美尼亚军,被只有 1.2 万名步兵和 2500 名骑兵的卢库鲁斯打得狼狈不堪:高效利用手中较少的兵力,灵活突击敌阵,把敌军主力兵团孤立后再对其实施打击,这套战术是自大西庇阿以来罗马将军经常使用的战法。这场战斗的结果是,亚美尼亚方面死者达 10 万以上,而卢库鲁斯指挥的罗马军却只有 5 人战死,不足百人受伤。卢库鲁斯取得了不逊于其师傅苏拉的骄人战绩。而与师傅相比。卢库鲁斯不止一次以少胜多,更加难能可贵。 常胜将军卢车鲁斯大败亚美尼亚后继续东征,一直打到了里海。自亚历山大大帝以来,欧洲人率领军队踏足这个地方,这还是第一次。